12月3日,是全球教育單位共同關注的一天:由OECD主持,評量全球65個受測國家地區、15歲青少年閱讀、數學和科學三大素養的PISA測驗正式公布最新2012年成績。上海憑什麼又拿第一?台灣成績如何?排名之外,這份調查還透露出什麼台灣教育現象?
題組1-1:
富士山每年只在7月1日到8月27日之間,對外開放民眾爬山。在這段時間內,大約有20萬名遊客會進入富士山。請問,平均一天約有多少遊客來爬富士山?
A. 340
B. 710
C. 3,400
D, 7,100
E. 7,400
題組1-2:
富士山裡,有條長9公里的御殿場口步行道路。遊客若選擇這條道路,至少要在晚上8點前,完成這條往返共18公里的路途。遊客Toshi預估自己上山的平均速率可達每1小時、步行1.5公理,下山速率則是上山速率的兩倍。這樣的速率,已考量中間休息和用餐時間。請問,假設Toshi以這樣的速率登山,他最晚要在幾點開始登山,才能趕在晚上8點前完成?
以上,不是益智節目的題庫,而是全球教育單位最關注的PISA(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)測驗題組範例。
由OECD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發起,每隔3年、衡量15歲青少年閱讀、數學和科學素養的PISA測驗,昨天公布最新2012年成績:在65個受測國家地區中,上海又再次拿下三項測驗的第一名。結果一出,西方媒體立刻直指,中國以上海為評量代表、而非全國參加,讓號稱全球評比的PISA有失公允。但上海案例,卻讓PISA負責人、OECD副教育長安卓‧施萊瑟(Andreas Schleicher)站出來,認為上海成功的關鍵,就在花心思篩選教師、下重本培訓教師,打造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體系,值得全球借鏡。
至於台灣,這次數學成績排第4,僅次上海、新加坡、香港;科學成績較2009年倒退一名、排名全球13,而閱讀成績則比2009年躍進15名、全球排第8。
事實上,PISA的用意,在檢驗15歲的孩子,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,題目方向強調解讀資訊、整合思考和判斷力。在排名之外,還有更多訊息需要去解讀。
這次全球評比,就看到台灣一憂一喜的訊息。
先從正面來看,台灣15歲小孩的學校生活,並沒有想像中來的苦悶。
有超過8成的台灣15歲青少年,同意或非常同意「學校生活很開心」,在65個國家地區中,排名第19,略遜於新加坡(第12名),領先香港(第21名)、日本(第24名)、上海(第28名)及韓國(第65名)。
不過,令人擔憂的是,台灣數學學習卻出現M型化。
儘管受測學生中,有37.2%的台灣學生數學測驗達高標(Level 5和Level 6),但卻有高達12.8%的學生落在低標區(Level 2以下),後者數字,和上海3.8%、新加坡8.3%、香港8.5%、韓國9.1%一比,明顯偏高。
OECD報告提醒,數學素養的成績分佈,和全國貧富差距有緊密的關連性。看PISA排名之外,後面延伸的議題,更值得深思。
(範例試題答案:1. C 、2. 上午11點 。試題來源為《衛報》。)
By 天下雜誌
史書華編譯
來源: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4389&page=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