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?
前陣子,英國有一項關於恐懼的研究,該研究針對兩千名女性進行調查,結果顯示,「在公開場合演講」名列令人恐懼的事物第三名,比「死亡」更令英國女性感到害怕。
大部分的人都有上台演講、報告或是表演的經驗,但你是否曾經在上台前感到緊張、冷汗直流、胃痛、喉嚨乾澀,站在台上連聲音都在顫抖?其實這就是所謂的「怯場」,要在別人面前表演或是發表看法,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怯場的反應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別看有些人平常一副活潑、外向的樣子,站到台上面對觀眾,也有可能手足無措。
站上TED舞台的Joe Kowa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白天是位平面設計師,晚上則搖身一變,成為一名鄉村歌手,但Joe Kowan其實有很嚴重的怯場,就連自己在住處哼哼唱唱都會因為室友在場而渾身不對勁。他雖然熱愛音樂創作,卻因為對表演的恐懼,而遲遲無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故事。
直到三十歲那年,Joe Kowan下定決心要擊敗對怯場的恐懼,他主動報名參加一項現場即興表演的聚會(英文稱作open-mic),打算在台上演唱鄉村音樂。儘管他事先做足了萬全準備,隨著上台的時間越接近,身體就越不聽使喚,焦慮感排山倒海而來,呼吸變得急促、手腳僵硬不聽使喚,輪到Joe Kowan開口演唱時,那劇烈顫抖的聲音就連觀眾都能聽出他的難受。
事實上,怯場是一種自然現象,可以分為「思想」與「情緒」兩方面的反應。思想層面的反應包括:事前的焦慮、缺乏自信、怕出糗、沒面子等等,腦子裡充滿各種負面的情境與想像,有些自己嚇自己的感覺。
情緒方面的反應則與大腦運作有關,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中樞,一旦接收到外界的訊息,感受到危險存在,就會馬上產生恐懼的反應,刺激人體腎上腺素上升、心跳加速、血壓上升,讓人進入警戒的狀態。
但這跟怯場究竟有什麼關係呢?由於杏仁核這個大腦的警報系統有時也會過度敏感,使人們在不需要警戒的場合下呈現一種緊張、恐懼的狀態,導致大腦負責處理思想的部分無法正常運作,讓人站在台上腦中一片空白。簡單來說,怯場很多時候是因為大腦對外界的刺激誤判所造成的。
既然怯場是一種正常的身體反應,也許我們無法完全避免它,但能想辦法克服怯場、減緩恐懼的反應。畢竟,面對恐懼最好的方式並不是逃避,而是要找出問題所在,並嘗試著去解決它。
就像Joe Kowan首次登台表演時,雖然沒有順利打敗內心的恐懼,但這並非是個徹底失敗的經驗,在表演過程中,他確實感受到那種與觀眾交流的共鳴,而這正是每個表演者所期待的事。
為了獲得更多來自觀眾的回饋,Joe Kowan必須克服怯場的問題,他面對恐懼的方式,就是不斷地與恐懼接觸。他每個禮拜都到同個表演場地演唱,雖然怯場的情況並沒有馬上獲得顯著改善,但這股勇氣令人讚賞。也由於他堅持不懈地嘗試、持續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,終於在某天靈光乍現—他決定,要創作一首「怯場之歌」。
Joe Kowan用這首歌來表現他的緊張與不安,化阻力為助力,坦白地面對怯場的問題,直接把自己和觀眾可能產生的感受寫進歌曲,讓怯場不再是一個難以啟齒,卻又持續不斷困擾著自己的問題。如此一來,每當Joe Kowan覺得緊張的時候,他就唱這首怯場之歌,幫助自己擺脫不安的情緒,這個方法相當有效,他現在幾乎完全克服怯場的問題,也漸漸地不需要怯場之歌的幫助了。
恐懼,往往是自己憑空捏造出來的怪獸,動不動跑出來啃食你的信心。怯場,雖然與大腦運作失靈有些關係,但很多時候也是自己畫地自限,過於悲觀地預設了負面的結局。面對怯場的方式,每個人都不一樣,但勇敢地跨出舒適圈絕對是第一步,做足功課,並不斷地嘗試,先為自己建立自信心,相信不久的未來,你也能找到戰勝怯場的秘訣。
By:TedxTaipei
撰稿:Tina
Source:http://tedxtaipei.com/2014/03/joe_kowan_how_i_beat_stage_frigh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