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上孩子怕上社會課,這實在很奇怪。
每回看他們的成績,總有樂透揭曉的感覺:不到成績公布那一刻,實在很難預測出分數。
我不是分數至上的老師,但面對他們屢戰屢敗的社會科,還是不解,不自覺的提起當年勇:「想當年哪,社會是大補丸,老師隨便考考都嘛一百分。」
「那是你們的題目太簡單?」
「咦?」我不信,抽了試卷來看看:
請將下列族名和文化特色連起來:
「不難呀,上回的戶外教學不是去過九族文化村了嗎?」
「玩都不夠了,哪有空去看那些原始房子?」
「是原住民部落。」我又好氣又好笑。
往下一瞄:「這題呢,對於飢餓,怎麼這麼多人答錯?」
()飢餓問題造成嬰兒死亡率增加。
()飢餓人口多集中於歐美地區。
()應鼓勵人口成長。
()飢餓與貧窮往往相互惡性循環。
()應提升糧食生產技術。
「字那麼多,讀起來很累耶。」他們說得理直氣壯。
難怪台灣的閱讀評比成績會掉到世界第二十三名。做題目都怕長句子,又怎能奢望他們會考好那種落落長的文章?
好吧,雖然我不教社會,但我懂社會。低年級時,社會還叫做生活;中年級以後與藝文分道揚鑣;到國中繼續分成歷史、地理與公民。如果能養成幾項好習慣,打敗「社會」惡魔其實不是夢。
習慣1:理解加想像,社會不怕背
習慣2:重大新聞絕不放過
習慣3:最簡單的圖表也要弄懂
習慣4:每張照片都仔細看一看
習慣5:熱愛旅行,喜歡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