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話說,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,但在世界上許多地區,重男輕女的思維依舊根深柢固,小女嬰一出生就注定背負著不平等的枷鎖,不管是行動的不自由,還是心理的禁錮。在那些保守的地區,美其名是女性的美德、家族的榮耀,實際上卻是對女性的各種剝削。
重生,更加堅定人的使命
馬拉拉(Malala Yousafzai)出生於巴基斯坦西北部的Mingora城,她從十歲開始,就為了爭取婦女受教育的權利而奔走,無論是在網路上發表日誌,記錄她與朋友在塔利班政權下的生活,還是參與New York Times的紀錄片拍攝,她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努力著,但也因此不容於塔利班政權。2012年馬拉拉在搭乘校車回家的途中,遭到槍手近距離射殺,情況一度危急,所幸經搶救大難不死。
面對這重獲新生的「第二生命」,她在去年7月12日(聯合國於2012年將此日訂為馬拉拉日)於紐約聯合國總部的演講表示:「恐怖分子以為能改變我的想法、阻止我的抱負,但這些並沒有改變,死去的只有軟弱、恐懼與絕望,但力量、動力與勇氣卻由此而生。」馬拉拉除了感謝真主賦予新生,更堅定自己的目標,以服務人群為使命,繼續提倡女性與孩童的教育。
家庭,是希望與夢想的搖籃
馬拉拉能夠堅定信仰,勇敢面對這一切,最重要的莫過於父母的支持。家庭不僅是啟蒙的源頭,更是影響一個人最深的所在。因此,要突破男女不平等的窠臼,需要從家長的觀念開始改變。
馬拉拉的父親—Ziauddin Yousafzai,在今年TED大會上發表演說,他開頭提到:「在父權制的社會當中,父親通常因為兒子而出名,但我卻是少數因女兒而出名的父親,我為此感到特別驕傲……過去她是我的女兒,現在我是她的父親。」Ziauddin Yousafzai以阿富汗傳奇性的自由鬥士「Malalai of Maiwand」為女兒命名,以此賦予對馬拉拉最深的期許,確實,他擁有一位勇敢的女兒,為自由、為追求更美好的世界而奮鬥。
作為教育家,即便冒著可能遭塔利班攻擊的生命危險,Ziauddin Yousafzai也要教導子女與學生擺脫所謂的「家族榮耀」,不要讓「服從才是美德」的思維宰制自己的人生。他送女兒到學校接受教育,鼓勵她參與各種場合,甚至不吝於在大家面前表揚她;在那相對封閉的社會裡,當Ziauddin Yousafzai在一向只記載著家族男性成員的祖譜上寫下馬拉拉的名字,我們彷彿可以看見改變正從少數家庭開始萌芽。
愛他,就讓他盡情飛翔
然而,塔利班無情的子彈,卻阻擋了這片曙光,在馬拉拉面臨生死交關的時候,Ziauddin Yousafzai一度絕望地問妻子,女兒遭到此等殘酷的對待,是不是自己的責任?妻子告訴他:「請別自責,為了真理、和平以及教育,你將自己的生命致於危險的境地,你的女兒受到啟發,並願意和你並肩作戰,你們都在正確的道路上,真主會保佑她。」
這段話對Ziauddin Yousafzai意義重大,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,儘管布滿了荊棘與阻礙,一度讓這家人陷入愁雲慘霧之中,但值得慶幸的是,馬拉拉已漸漸康復,並展開新的人生。走過傷痛,他們將用更積極的態度,為世界做出正面的貢獻。
Ziauddin Yousafzai最後在TED舞台上說:「人們常問我,是什麼讓馬拉拉如此勇敢?我告訴他們,不要問我做了什麼,我所做的,只是沒折斷她的翅膀。」
是呀!每個孩子都有一對能夠翱翔天際的翅膀。愛他,不是替他決定翅膀的形狀與飛翔的高度,而是讓他在成長中茁壯、在學習中羽翼豐滿,等待有一天展翅高飛,追逐屬於他們的夢想與人生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rNhZu3ttIU
作者:Tina
來源:http://tedxtaipei.com/2014/04/ziauddin_yousafzai_my_daughter_malala/